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自主品牌车企进入研发收获期

作者: 发布于:2016-01-27 08:00:13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2015年自主品牌产销两旺,喜讯连连后,岁末年初,在各项颁奖盛典中,自主品牌再次迎来了收获期。近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评价结果新鲜出炉,长安、长城、江淮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均榜上有名,多年来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得到了国家认可。

 
  不仅如此,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多年积累的研发实力,正进入集中收获期。就在国家“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年之际,宇通客车凭借新能源客车技术上的突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汽振动噪声与安全控制综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汽车行业惟一企业直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被国际上权威的第三方机构UL授予国内首张UL1973认证证书。“这是自主品牌车企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并最终取得收获的最好见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认为,自主车企的产品从无到有,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发展,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他们在白热化竞争中立足的根本。
 
自主品牌车企进入研发收获期
图为一汽车市场
 
  实力凸显自主品牌捷报频传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代表行业科技进步的国家级奖项,能获得这项殊荣,可见其技术实力之雄厚。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中,宇通客车凭借其主持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成为此次汽车整车行业惟一获奖的整车企业。据了解,早在1999年,宇通客车便开始进行了电动客车的相关技术研发,经过十年技术攻关,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共平台开发等技术实力。可谓十年艰苦努力,今朝收获荣耀。
 
  就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的同时,江淮汽车也传来了喜讯。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顺利通过2015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并以总分90.7的成绩获得优秀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在全国参评的1098家企业中排名第23位,取得历史性突破,充分体现了江淮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江淮汽车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告诉记者,江淮汽车一直以品质和性能见长,江淮技术中心较早就已进入国家技术中心行列,每年专利成果在国内汽车行业都是名列前茅。
 
  在此之前,一汽振动噪声与安全控制实验室也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该领域惟一企业直属国家整点实验室。据了解,实验室成立以来,一汽参与了《汽车工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正在并不断地促进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国内捷报频传的同时,比亚迪电池技术收获了国际上权威的第三方机构UL颁发的国内首张UL1973认证证书,证明了其电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助力市场技术提升促销量增长
 
  正是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2015年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自主品牌才有机会实现逆势而上。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73.76万辆,同比增长15.2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86个百分点。其中,长城、奇瑞、长安、江淮等自主品牌车企超额完成年度销售任务。李建华坦言:“2015年江淮汽车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创造‘江淮速度’,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的竞争力离不开先进的研发技术、工艺技术和制造技术,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支撑,营销再努力,也未必能见到好的成效。”
 
  实际上,与江淮汽车相同,国内大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均将技术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评价结果中,获得90分以上的优秀汽车企业就有六家。“这正是自主车企多年技术积累和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结果。”吴志新表示。
 
  其中长安、长城等企业的研发投入近年来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也在国内车企排名靠前。刚刚收获百万辆年销量的长安汽车,经过多年耕耘,已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6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并投资2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长安垫江试验场。
 
  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表示,这也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合资模式,在合资的过程中,自主品牌建立了国内零部件供应体系,开阔了自主研发的眼界,也帮助他们确立了自主研发的方向。
 
  仍需努力继续提升国际竞争力
 
  张志勇认为,国内自主车企选择不再以销量为终极目标,转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证明自主品牌车企正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战略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自主品牌的内涵建设和自身的成长。
 
  吴志新告诉记者,在未来,自主车企尤其是已经有一定优势的大型自主品牌车企,仍需要加大研发力度,解决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问题,以及以前很少触及或怯于触及的部分。“与国外相比,我国整车企业还是过多,自主研发投入金额无法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产业未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未来一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无法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生存会越来越难。”吴志新坦言。
 
  不过,在他看来,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下,让市场进行最终的筛选,对自主品牌优势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会帮助他们更快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