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元化能源体系 甲醇经济势在必行
作者:张静 发布于:2019-10-23 17:50:25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网
自内燃机发明以来,大规模应用石油作为燃料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今,能源问题遭受巨大挑战。根据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如何探索一条即保障能源安全、又能实现清洁利用的能源消费道路,众多产业人把目光转向了甲醇燃料。
“我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着力发展甲醇燃料推广应用的基础,具备了从甲醇燃料制备到甲醇燃料应用全体系保障的条件。面对世界化石能源领域变幻莫测的乱象,我们完全有能力开展甲醇燃料推广应用,以实现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
甲醇燃料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4.1%,均已超过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耗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依靠进口,直接导致我国的能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何光远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有相当一部分劣质煤炭,既不能发电,也不能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但是生产甲醇的很好原料,高硫煤炭生产甲醇还可以获得宝贵的硫磺,减少我国对硫磺的进口。用甲醇做燃料,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对外进口的依赖,还能实现煤炭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更能够创建一个新兴的甲醇燃料制备、储备、输配送、应用的新兴产业。
据了解,我国很早就开始发展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虽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占比仍然较低,可再生能源的制造毕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开始应用,各地方政府、研究所、部分企业均参与研究甲醇燃料在动力燃烧和热力燃烧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发现,甲醇不仅能够替代传统石油基燃料,更是一种面向未来可再生社会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设计研究专家郭孔辉也表示,甲醇是由煤转换的产物,是液态燃料,加注方便,节能环保,重要的是老百姓能消费的起的燃料。
据了解,甲醇作为船舶燃料也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国际上不少国家也正在把甲醇作为内燃机燃料进行应用,这充分说明了甲醇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燃料,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共识,发展甲醇经济是必行之路。
中国成为甲醇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众所周知,中国采用煤炭转化为甲醇的工作起步较早,规模也比较大。将甲醇作为清洁燃料也得到应用,譬如甲醇汽车。
2012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山西、上海、陕西以及其后贵州和甘肃的共10个城市组织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18年初全部通过验收,共有1024辆车参加,包括乘用车、厢式车和重型卡车,总行驶里程达1.84亿公里,采集了涉及甲醇汽车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等5亿多条的技术数据,在技术数据支撑下的评估总结报告充分证明,甲醇作为燃料可以安全地应用在机动车辆上。
如今,贵阳市完成机动车交通注册管理上路运行的甲醇出租车已经达到9195辆,另完成甲醇汽车采购合同1187辆。西安市运行的甲醇出租车已达到8124辆。
吉利汽车作为研究甲醇燃料较早的企业之一,吉利商用车集团总裁周建群表示,甲醇是目前人类认识和认知的最为安全、高效、清洁的替代燃料,是汽车能源替代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从当前技术层面来说,甲醇汽车已经完全具备了产业化的生产能力。
“我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甲醇燃料应用的领跑者。”金东寒表示,甲醇作为清洁燃料在锅炉、窑炉等方面也得到很快的发展,不少地区将其列为冬季取暖的新型燃料应用。
发展甲醇燃料需要政策支持
甲醇燃料虽然在我国无论是生产、应用都有很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推广应用中还是存在诸多遗憾和很大困难。
周建群表示,主要还是因为大众对甲醇汽车的认识和关注度有限,对甲醇燃料的特性不够熟悉,对甲醇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不了解和不信任,另外对甲醇汽车的配套设施支持力度小。
今年3月,工信部等八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甲醇汽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三个鼓励和支持”,一个是甲醇混合动力汽车,一个是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一个是甲醇燃料电池汽车,这既是给出了甲醇汽车下一个进步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给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其他动力燃烧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
将甲醇作为燃料推广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我国发展多元化能源体系的共识,使我国能源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但是,在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的推广应用的多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实际中操作和运行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除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之外,主要原因是政府层面管理制度上的陈旧规章制度的制约和滞后的响应,部门协调机制仍存在诸多方面的掣肘。
对此,何光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将甲醇作为新兴能源纳入国家能源体系;二是将甲醇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体系管理。
金东寒进一步指出,国家要继续加强甲醇燃料应用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拓宽甲醇燃料的应用领域;加强在甲醇燃料推广应用中的产学研用合作,鼓励和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相互合作,努力把科研成果实用化;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