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未来汽车要颠覆现有汽车,还要靠外型的创新设计

作者:风行海上 发布于:2016-07-22 11:42:24 来源:第一电动网

   今天的话题是从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和汽车共享谈起,这四个方面哪个能颠覆现有汽车呢?具体到一个方面都是有片面性的。而贯穿这四个方面有一主线,就是未来之车的外型创新设计。电动化给了我们设计的空间,智能化是我们设计的方向,轻量化是我们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汽车共享给了我们在车生活中要设计的元素。

 
  
 
  汽车已走过百年,它的外观有多次改变,但基本外观是一脉相承的,前面是发动机盖后面是行李箱,中间是高起的车厢,整体是向上的弓形,这种外观使汽车高速行驶有很大的上升力。向前的动力只能靠更快的转速来求得摩擦力,制动距离变大,汽车的稳定性变差。为降低风阻系数,只能靠降低车身高度。汽车的这种外观是由以燃油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所决定的。它所产生的弊端,我们应从根本上去改变它。电动化就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抛弃发动机动力系统,抛弃现在汽车的基本外观。用性能可靠,并可随处安装的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电动化给了我们无限的联想空间,让我们大胆的去设计未来之车的外型。
 
  汽车的智能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大家都在找的车联网的“魂”,和智能驾驶系统。我叫它汽车的软件系统。我们已经入互联网时代,把车作为互联移动终端,大家都在合力去做。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智能驾驶,像ABS、ESP,效果不错,拯救了无数生命。而高级智能驾驶像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我们还需要勇气和信心去接受。第二是未来之车车身结构的智能化,我叫它硬件系统。按现在的汽车结构它包括底盘和外观,是未来车的外型,也就是大家常问的未来车会长什么样?这是由未来车外型要实现的功能来决定的。先说高级智能驾驶,大家都在软件上找出路,,而现在的汽车给力吗?具体说制动系统,当车速到100km/h制动距离就达到四十几米,未来车的外型一切都考虑到能辅助刹车,让制动距离少几米,十几米,车的自动驾驶就能提前被大家接受。现在汽车配备ESP安全系统是通过控制车轮来防止汽车侧翻。未来车外型设计就应设计好防侧翻。像减速,防侧翻,鸟类在这方面的技巧就值得我们去模仿。鹰早已是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满分学员,鹰抿翅俯冲速度每小时二百多公里,它可不减速作盘旋,瞬间利用身体把速度激速降下来。未来车也要仿鹰抿翅俯冲的造型。使未来车随不同速度和转向外型也相应的整体调整。使智能化的未来之车更安全、更节能。
 
  今年六月份,第一电动网举办轻量化进入汽车电动化的新考场沙龙,中航复合材料李总对轻量化材料,像复合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的运用情况做了分析,飞机已经大量的运用这些轻量化材料,性能和效果都很好。现在汽车上为什么用的不多,问题不在材料和工艺,主要是没有原创设计。我们在设计未来车的外型时要以轻量化材料为基础,来实现创新外型的一切功能。轻量化材料也是我们要实现安全,节能的基石。
 
  未来人们对车是一个怎样的需求,也决定对车的外型设计。未来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什么改变呢?我们来假设2030年小李的一次出行。星期五17点,小李准备回老家住两天,这次一个人回,就不用唤回他的六座太阳能共享车,总里程300公里。在20点前到家就可以。小李出了小区用手机扫了一辆正在等人的太阳能共享车二维码,A车自动开门,上车后,在A车电视屏上点了公交车模式和东出城高速口为终点。A车自动驾驶来到主道公交站点,有两位乘客上了A车,A车与同行的未满员的共享车自动连接,到了下一个公交站点有一位拉小孩的上A车。车内共有五人除去前面的驾驶员位,A车正好满员,脱离前面没满员的共享车,在行驶中与前面的乘用车连接,与A车连接在一起的五辆车。与红绿灯互动,通过调节车速,路口不用停车。过了九个路口,小李需要向左走。A车过路口后与前后车脱离进入公交站点,小李用手机扫了A车内的二维码后下车。小李在公交站点车平台点了公交模式和终点站。车平台显示两分钟后一共享车B车到东出城高速口。B车到高速路口,乘客都下车后自动去充电。小李在手机上点了老家的高速口为终点和长途公交模式,手机显示C车可坐,很快C车自动靠近小李。C车进入高速后与前面串联的九辆太阳能电动乘用车连接。一同前行。C车显示屏报中间一辆车电量不足,这时十辆车的太阳能薄膜发电都给D车充电……我们来看小李的出行过程,A、B、C车都是无人驾驶的太阳能电动车,可作专车和共享车,由车平台统一调度。城市公交由共享车组合而成,终点可能是小区门口。进入高速的共享车就是长途公交的单个体。未来出行最突出一个“联”字。车平台把人、车联在一起。车与车可串联,在城市可解决道路车辆通过率,高速上可成倍的提高路面利用率。并且车辆串联行驶耗能最低,就像高空飞行的雁阵。这是迁徙距离最长大型鸟类解决飞行时节能之道。
 
  
 
  未来之车外型创新设计是颠覆现有汽车的唯一选择,是我们大工业背景下交通工具发展进化的集中体现。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