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现在还不是出台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的最佳时机。”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电动汽车专家陈全世教授表示。
“如果现在出台一个免购置税的鼓励政策,获益最大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丰田、本田和通用等跨国车企,这样的政策即便实施了也会引起很大争议,特别是本土车企的一致反对。”陈全世教授分析说,在这个问题上,主管部门考虑得最多的是相关政策的出台,能否做到“既要顺应国际潮流,又要适合中国国情”。
一直以来,丰田和大众就在等待这项购置税减免政策的“东风”。因此,这项政策即将出台的消息让一些行业人士高呼,新能源车真的来了。政府将与厂家、消费者一同为新能源车高昂的成本买单。
业内人士分析,不是国家不愿意与厂家、消费者一同为新能源车买单。几年来包括混合动力车和柴油车推广艰难,相关政策优惠支持一直没有出台。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关政策制定者希望,国内自主企业的相关技术能够尽早成熟,与丰田以及大众等国际巨头同步享受政策优惠,借机缩小国内自主汽车企业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这也是自主汽车企业追赶国际巨头惟一的机会。
据了解,虽然几年来国内企业包括奇瑞、长安、上汽、一汽、比亚迪等都有相关新能源车陆续亮相、量产,但与大众的柴油技术以及丰田的混合动力相比,不论其技术成熟度还是市场接受力,差距都很明显。仅仅是刚刚起步,与这些跨国巨头完全不在同一起跑线。如果,现在就开始实施新能源车全免购置税政策,对自主企业发展的机会有限,反而让丰田、大众等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基于保护本土车企利益考虑。”陈全世判断,看起来都叫混合动力,“但这些混合动力按照技术复杂程度和节油性高低并不同,有轻度混合、中度混合、重度混合和全混合等不同层次。节油性达40%和节油性仅为5%~10%的混合动力车,减免税收比例该如何界定?这些都是鼓励政策出台前必须要考虑清楚的实际操作问题。”
陈全世说,由于混合动力仍有近50%来源于传统燃油技术,还会遇到殊如内燃机的效率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技术差距并未缩小”。
“我们的发动机是别人匹配的,电控系统不是自己的,想改循环改不了。对比本田和丰田,发动机是自己做的,控制系统是自己做的,他们就能做到随时改进或者技术升级。”陈全世认为,本土车企对外界的技术依赖,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扭转。
换句话说,如果本土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上不能赶上并达到与国际水准“同台竞技”水平,行业主管部门至少会谨慎对待政策出台。因此,时间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