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汽车准入现新变化!“汽车代工”将不再陌生

作者:赵泽宇 发布于:2018-12-13 09:14:37 来源:四川在线
  一则汽车行业准入新规的到来,打破了今年车市寒冬前夜的寂静。
 
  时间进入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备受业界关注的是,首次明确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同时,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研发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
 
  这意味着,无论是对于汽车行业,抑或是消费者,“汽车代工”将不再陌生。
 
  “新势力”催生代工生产
 
  记者发现,《办法》将原来过于细分的十九类生产企业和产品,简化为乘用车类、货车类、客车类、专用车类、摩托车类、挂车类六大类别;明确企业获得某一个类别的准入后,生产该类别之内的产品,无需再次申请企业准入;同时,推行车辆产品系族管理。这将直接带来的变化是,原先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将得以削减,简化企业准入审查,大幅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对于公众而言较为生僻的“汽车代工”,实际上今年以来在业界已算屡见不鲜——蔚来找到江淮代工、新特使用一汽马自达生产线、小鹏由海马代工……伴随新能源汽车“风口”的热度积蓄,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首款产品采用“代工”实现量产交付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这一生僻的新生产方式,消费者尚存疑虑。12月11日,川报观察记者采访了新特汽车研究院院长刘阳,对此,他如是解答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国内汽车制造业已经面临总体产能过剩的问题,传统车企有消化过剩产能的需求。作为造车新势力,生产又是必须要面对的最重大难题。造车新势力结合实际创新而来‘代工生产’的模式,而新规《办法》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肯定支持。”
 
  刘阳还分析道:“‘代工生产’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互利双赢的新模式,二者形成优势互补。传统车企拥有丰富造车经验和成熟的管理体系;造车新势力拥有更灵活的体制,市场敏感度高,能抓住行业前沿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在产品中。”
 
  促进新型产业生态形成
 
  最早受“代工”质疑声纷扰的蔚来,与江淮的合作采取“整车合作制造+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生产”的模式。据了解,对于整个供应链、所有零部件,蔚来均全权进行管理、采购和运输,直到将其运输到合肥生产基地进行组装。
 
  但蔚来 ES8 并不是与江淮共用生产线,而是单独建厂“代工生产”。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认为,蔚来在对待“制造”这件事情上是非常慎重的。目前,江淮蔚来工厂年产能规划为10万台。
 
  而对于自品牌建立之初就坚持自建工厂的威马汽车而言,将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更能落实好其“C2M”客制化生产。威马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威马拥有非常好的供应商资源,并在品牌建立之初就创建了独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评价和审核体系,通过集团前瞻布局,整合全球资源,不断加强威马汽车生产制造上的优势。”目前,威马汽车在成都设有研究院,专注威马“三电”核心技术的研发。
 
  高质量发展的国内汽车产业对现有管理制度带来了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认为:“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办法》,打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生产方式的企业及产品准入通道,鼓励、促进技术创新和新型产业生态形成。”这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创新技术产品准入做好铺垫。
 
  “代工生产”的利与弊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浪潮下,造车新势力正以其新思维、新模式、新理念,逐步渗透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品牌建设等环节,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正由颠覆竞争走向创新合作。
 
  12月11日,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咨询服务部主管郭孟南告诉记者:“此次新规正是在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下,代工生产、授权制造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破除原有制度藩篱,构建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代工生产的逐步合法化,新兴造车势力将进一步进入消费者视野,新品牌、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还认为,“代工生产”对地方盲目拉项目投资扩产也有抑制作用。
 
  消费者使用“代工”车辆出现问题该向谁追责,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可预见会出现。汽车由于产业链较长,涉及零部件多且复杂,还无法像手机行业对于质量分工那么清晰,生产制造在整车的设计开发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理论上“代工”车型用的公告目录是制造方所属,所以涉及一些法律方面的程序还需要制造方来承接。
 
  而在这个关键点上,品牌方与制造方的责任分配还尚未明朗。郭孟南最后建议,“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追溯制度,无论是品牌商,还是生产商都要接受政策的监管。” (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