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采购限价如何更“给力”?
新闻背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要求党政机关采购的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轿车扣除财政补助后价格不超过18万元。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11月19日《京华时报》)
媒体论道:
赞:公车采购限价体现政府决心
只有量价齐跌、规范使用,才能不断挤干公车消费的泡沫,使之走向科学合理、节俭实用。
新购一般公务车排气量不超1.8升,价格不超18万元。日前,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公务用车的采购价格。这一公车采购降价举措,顺应了公众治理公车消费、节约行政成本的呼声,有利于降低公车消费,对民族汽车企业也是利好消息。长期关注公车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预计,每年国家能因此节约公车支出8亿—10亿元。
公车采购限价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治理公车消费的决心,也引发了人们对“限价”能否给力的疑虑。从公车“桑塔纳时代”,到今天的“四个圈”“别摸我”配置,关于公车的配备使用制度一直不缺,关于排气量、使用范围等规定一直都有,但始终未能遏制住一路高涨的公车消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成了公车治理和改革的一大痼疾,也给新出台的政策带来了执行考验。公车限价政策要落实,没有财政把关、预算透明、强化监督、实施问责等各环节的现实支撑,就可能成为又一次“文件治理”。
从更大的层面看,公车消费需要系统治理,击中要害问题,消除源头因素。公车消费中,政府部门购买豪华车只是问题之一,但往往更具爆炸性和吸引力。尽管刺人眼目,却不能因此忽视了公车消费更为普遍的现实症结。
其一,公车数量过多,擅配、超配、多配公车成为潜规则,公车总量递增趋势未被控制;其二,公车使用过滥,公务行为与公车使用不匹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中纪委书记贺国强曾就公车治理问题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豪华装饰公务用车、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加行政成本,加重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而且助长了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等不良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因此,一个限价政策难以承受公车消费之重。从一定意义上说,即便限价,也是在做“加法”,其前提是新增或者更新公车,价格的有限降低,对于巨大的公车支出数字来说,其作用也非常有限。
但是,这一“限”字文章仍值得继续做下去。比如,在限价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公车“限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务配车;严格执行公车“限用”,出台细化的使用规则,完善监管制度和技术手段,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杜绝公车乱用、私用现象,减少公车维护和运行费用。只有量价齐跌、规范使用,才能不断挤干公车消费的泡沫,使之走向科学合理、节俭实用。(京华时报 何苇杭)
建:公车改革要限价更要限权
这是继几个月前中央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后,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
事务管理局三部门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对于公务车限价再次进行明确规定。即便公务车限价反复强调,但公众并未因信息的屡次重复而消减对公车改革的关注,这背后则是对公车限价18万元是否能够加快公车改革的期待,与对公车改革近18年时间依旧未能完成的疑惑。
持续关注“车改”的人大代表叶青表示,一般公务车价格禁超18万之后,豪华公务车或将减少,中国每年直接减少的公务车支出,大概在8亿~10亿元之间。但有个问题在于,政府预算中包括了公车消费的三公消费在预算编制中依然没有明细,于是对于公车是否真正做到限价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与此同时,与公车数量最密切相关的是公务员数量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行政编制的人员数量,假如这个数量的规模得不到合理控制,那么减少公车数量就是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公车治理将近18年,尽管国家不断地出台措施进行限制,但公车像泥鳅一样,任怎么抓,它肯定能出溜一下滑出手。据统计,我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超过20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达2000亿元,这还不包括超编配车及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等用车的耗费,每年的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庞大的公车耗费早已引发了公众愤慨,此次公车限价18万相比近18年的车改,在其积极意义之外究竟能有多少收效,并不乐观。从已有的公车制度改革模式屡屡招怨来看,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的特权合法化,其弊端集中体现在“车贴”的发放上。
公车改革怎么改?这看似复杂,其实和其他行政改革一样,关键不外乎几点:购买公车的财政和信息公开透明,使用过程中的民主监督以及违规之后的有效问责。如果再说彻底点,就两个字:限权。事实上,遏制公务车成特权车的本意就是限权。
应该看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历经十几年,目前仍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说明这一涉及部分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关于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有明文规定,如排气量、使用范围等,但这些规定长期以来在一些单位一直名存实亡,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究其根源,依旧是特权思想作祟。
与此同时,包括此次一般公务车限价18万元在内的公车改革,多是按照权力级别来进行,什么层次的官员可以配车,配备标准与数量也与权力级别相关。但要看到的是,公车改革也涉及权与事的匹配问题,这指向所有公权力,不能简单地以权力层次来看待。
因此,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和公务车价格的限制,更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洗涤灵魂的心灵革命。 (华商报)
期:公车改革应让民众“看得见”且“摸得着”
国家三部门联合出台党政机关采购公车价格和排气量的规定,说明公车改革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公车18万元的最高限价,将会有效的遏制公车豪华病。细则的出台,意味着公车改革将不再是地方的小打小闹,公车改革即将走进一个全国性的大高潮。这对于希望公车改革的人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大家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现在公车遍地开花,一辆比一辆豪华,就连一个小科级干部都配有好几十万的专车。公车成脱缰野马的原因三两天都说不完,它是特权的代名词,上级享受了哪好意思阻止下级享受?于是大小官员将特权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公车超标、公车私用成为中国一道特别的风景。
享受着特权的阶层,他能主动掀掉自己屁股下的特权吗?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特权鸡飞蛋打,除非官员东窗事发铃铛入狱,才会终止这些特权的享受。广东省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在法庭受审上时痛哭自己“从灵魂深处爱党”,她爱党其实就是爱党交给她的权力。多风光的权力啊,从此要离她而去了,她怎不留念?公车改革,既要治疗公车豪华病,又要治疗公车私用病,两病同治,公车消费数字才能降下来。
以前很多地方都有过车改,无奈鼓捣出来的法子都不能突破瓶颈,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车改为什么那么艰难?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到官员个人的利益,官员的级别越高涉及到的利益就越多,这些已经握在手的东西怎能舍得撒手?官员个人才是公车改革的最大障碍。
媒体报道,某市去年进行过公车改革试点,取消专车,在公车显目位置贴上“公务用车”的标示,这样的改革能让民众山呼万岁,可是最终虎头蛇尾,热热闹闹一阵子后就消失匿迹了。平日里习惯了公车私用的官员处处受到民众眼睛的监视,如芒刺在背,不方便,也不自在。开始几天还能坚持,三五个月还能坚持吗?领导坐车不方便了,改革还能成气候吗?车改见光死就不奇怪了,公车改革之难也就可想而知。
公车改革靠一个或几个地方奋战显然是行不通的,既然公车超标和公车私用是我国的通病,那就要在全国上上下下采用统一的行动,多部门联动从根本上治好这两个通病。现在国家三部门出台细则,应该说是严肃认真的,也是有决心的。很遗憾,三部门的细则仅仅对公车采购的价格和排气量做了规定,至于如何去监督,谁监督,违规后有什么样的处罚,都没有明示。看不到监督,看不到追责,我们担心,整个细则最终会不会流于形式。
无论什么公车,都要让民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这才是公车改革成功的标志。比如在所有的公车上一律贴上“公务用车”的标示,这样的车无论开到哪儿,民众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看得见”,是一种最好的民间监督方式。同时,要有配套的惩罚措施,要让超标购买和违规使用公车的单位和个人受到相应的处罚。为此,有关部门就要开通一条专门的举报途径,让民众知道怎样举报,向哪儿举报,这就是民众的“摸得着”。问一问,三部门愿意这样做吗?(红网 绿色引信)
下一篇:广州车展:车市低迷中即将开锣
-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数控车床更正公告
- 鄢陵县水质检测车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银川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府采购银川市行政中心2016年维修改造项目---屋面防水及地上停车场、直燃机烟道维修改造公开招标更正公告2号
- 衡水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车辆采购项目二次公开招标采购公告
- 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管网、停车场铺装及绿化工程变更公告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电动巡逻车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市售车用油品及添加剂质量专项抽查政府采购项目第三包:市售油品质量摸底更正公告
- 江西恒鑫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东湖区大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纯电动封闭式道路清扫车采购项目【项目编号:JXHXZB2016-004-04】第二次竞争性谈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