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王侠:中美在汽车产业合作潜力远未被挖掘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4-04-20 09:00:21 来源:新浪汽车

  2014年4月19日,北京车展系列活动之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首届中美汽车产业交流峰会举行。本次会议以中美交流峰会为载体,以“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架起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新兴产业基地与老产业基地沟通的桥梁。新浪汽车全程报道此次峰会,以下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现场发言实录。

  王侠:我想北京车展明年就要盛大的对媒体开放,北京车展不仅带来了精彩纷呈,也带来了周边巨大的拥堵,很多朋友我想和我一样,我是一直在紧赶慢赶往这里跑,我想很多朋友也是堵在路上,刚刚从现场过来的时候路都是非常地堵,感谢大家克服了我们拥堵的交通,能够在今天北京车展开展的前一天来到这里我们参加这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中美汽车产业峰会。

  各位尊敬的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2014首届中美汽车产业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在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我们邀请中美两国知名的汽车行业的专家,优秀的汽车家代表和我们的媒体朋友相聚在北京,通过本届交流峰会就中美两国汽车产业共同关心的热点和一些难点进行无边界的交流和探讨,以达到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推动中美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大家知道,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产销的数量一直常年全球第一,从世界角度看,过去那种传统的汽车产业这种欧美强势,亚洲弱视的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已经被彻底的打破,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汽车企业,都把中国亚洲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和销售增长的主要来源,伴随着市场的转移,构成汽车产业的资源和谐要素也开始重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重构还大多都停留在比较浅层的一些局面,除了销量,其他方面如研发、质量和工艺、营销、服务、人才等这些资源和要素,它的重构我想也是刚刚开始!中美两国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新兴的汽车销售大国,一个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强国。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讲,美国还有哪些优质的资源可以利用,中国的汽车产品如何才能够进入美国的市场?对美国的汽车企业来讲,中国的汽车市场还有哪些未知的领域可以开发,中国又有哪些比较的优势可以利用?如何正确解读和认识美国汽车工业的现在和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一系列新鲜而这种务实的问题,我想今天我们有幸能跟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正致力于完成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一个转变的一个过程,与国际的合作也从简单的产品引进向全方位的合作发展,国外先进的营销手段,服务模式以及强有力的开发管理和资源的整合能力,人才战略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内容,合作的主体现在也从单一的产业合作向多渠道合作发展,我想比如美国的汽车行业机构,商会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服务机构等各方面所积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也都有在中国开拓发展业务的这种大好的机会,我们也学会对这些系统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

  根据我们现在的统计数据,现在中国汽车出口量目前仅仅占我们总销量的6%左右,占自主品牌销量的16%左右,其中出口到北美地区的数量是从2010年的仅有的223辆增加到2014年的1万5754辆,我们虽然绝对数很小,但是增幅很大,出口北美占总出口量的比重也从0.05%上升到0.8%,从进口方面,我们2013年中国从北美进口的汽车是24万6924辆,增幅高达35%,但是总量仍然不到欧盟的一半,今年头两个月从北美进口量的增幅高达49%,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汽车是4万1600辆,按国别排名是排在第二,排在日本之后,德国之前,这是我们中美汽车的一组贸易数据。

  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两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和美国在汽车产业的合作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两国之间的汽车进出口的这种量,这种占比过低,增幅不稳定,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也值得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当前,能源紧缺,环境保护,包括这种交通拥堵等等这些引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如果能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立足长远,力作共赢的一个思维,通过中美汽车界不同的视角解读全球市场发展的新模式,探讨合作方向,拓宽合作渠道,推进两国汽车行业这种创新的发展思路,不仅可以处于中美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全球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衷心的希望通过本次峰会汇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和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合作开启汽车产业的新篇章,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欢迎大家明天去参观我们盛大两项的北京车展。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