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新能源补贴细则即将出台 企业普遍叫好

作者:雷伶俐 发布于:2010-05-27 09:11:06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5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案确定将于5月31日前出台。随着时间的临近,新能源补贴实施细则呼之欲出,私人购买补贴政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5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推广节能汽车,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至此,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补贴政策的出台时间明确。

  针对“私人购车者实行最高60000元最低3000元的补贴”,国内车企纷纷表示欢迎,认为此次补贴带来的价格优惠将帮助企业推广新能源车的普及,政府的力挺将帮助企业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长安轿车销售事业部总监隋全晖认为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是一大利好消息。早在2009年底,国家科技部、重庆市政府、长安汽车集团就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补贴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购车成本。同时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当地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混合动力受惠幅度小

  通知中提到,将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并且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全面推广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其中,消费者最为期待的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补贴等鼓励政策即将出炉。

  据了解,目前部分车企已经拿到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委签发的文件。根据四部委的补贴方案,三种车型能够获得3000元到60000元不等的补贴。

  在车型倾向性上,对纯电动车的补贴要高于混合动力车。这也表示,合资品牌、国外品牌目前主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混合动力车将受惠有限,自主品牌所推出的电动车车型受惠幅度将较大,这体现出了政策的某些倾向性。

  此次可获得补贴的车型主要有三个类别,一类定义为节能减排车型,凡是排量在1.6L以下、排放达到国IV标准而又满足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乘用车和非插入式混合动力车,都算为第一类,可以获得3000元的补贴;第二类车型定义为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该类车型根据电池容量不同,可获得4000到50000元不等的补贴,最高补贴 50000元;第三类车型定义为电动车,这类车最高可获得60000元的补贴。

  此外,对这三类车的技术指标,细则中将有具体的规定。且此次补贴只确定了私人乘用车的补贴标准,商用车补贴标准将仍按“十城千辆”计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补贴标准。

  双补贴机制

  “补贴是企业和消费者个人都有!”据已获得补贴标准文件的厂家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曾有媒体报道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生变,不会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而是转为补贴汽车企业。”但据参与政策讨论的业内人士介绍,在5个城市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既定内容,肯定会实施,相关补贴标准正在最终确定。除此之外,国家财政将对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进行补贴,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这主要将针对纯电动汽车。

  据统计,国内至少有30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研发。轿车方面,六大汽车集团及其国际合作伙伴,以及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企业都争相研发新能源车,比亚迪甚至大胆承诺在2010年向美国出口E6纯电动车。至2010年1月,我国共有42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品种列入了产品公告目录。目前符合要求的有24家企业47个品种,车型有轿车、客车,环卫、清扫车等多种车型。

  企业普遍叫好

  去年,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便被纳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推广范围的城市,中央财政对购置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贴。但这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并不能享受混合动力车5万元/辆的补贴,电动车6万元/辆的补贴标准,部分专家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认为,仅仅对企事业单位提供新能源车购买补贴而忽视私人购买力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面向私人消费市场进行补贴赢得了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支持,他们表示,相较于企事业单位,个人市场对补贴的敏感度要高得多,因此受补贴政策的影响也会比企事业单位要大很多。

  针对这样的补贴新政,比亚迪汽车公关部经理徐安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细则》的出台将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同时也明确了电动车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比亚迪对政策的正式出台充满期待。在问及比亚迪如何看待此次补贴的力度时,他认为,这次的补贴政策显示出政府对电动车发展的大力支持,无疑将加快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特别是对其双模电动车的个人销售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



 政府采购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政府采购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或“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采购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