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四大问题困扰新能源车推广

作者:葛胜征 发布于:2009-03-19 09:06:2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推广新能源汽车无论对国民经济、改善环境,还是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从去年开始就加快了扶持政策的出台速度和落实力度。

    虽然我国从“十五”开始就下力气研发新能源车,但客观地分析,新能源车在国内真正的推广才刚刚开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新能源车型成本过高、一些车型的技术尚不成熟、用户消费观念对新能源车还不能接受、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共四个方面。

    成本过高

    成本是制约新能源车发展的最大瓶颈,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经过多年孕育,厂商越来越多,竞争强度也越来越高,整体看来,汽车产业的成本都在走低,汽车价格也处于明显地下降趋势。

    据相关部门统计,影响中国消费者购车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仍是价格。但目前的新能源车,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客车都比普通类型的车型高,新能源乘用车一般要高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新能源客车一般则高出3040万元。

    据奇瑞汽车大用户销售负责人张钊介绍,采用并联式弱混合动力技术的奇瑞A5轿车比普通的汽油车贵5000元~8000元左右;采用中度混合动力技术的轿车比普通汽油车贵2万元左右。重庆恒通客车副总经理田野透露,新能源客车也比普通燃料客车贵30万元以上。

    重庆市是全国13个新能源示范推广城市之一,具体推广工作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高新处负责。重庆市科委高新处副处长许志鹏介绍,新能源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太高,即便是当前有国家的财政补助,但新能源汽车后期运行的成本仍然很高。

    技术不成熟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规划早在“九五”期间就已经开始,如今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成果。

    但在产业化推广方面,国内的研发部门及相关部门还需要继续努力,还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早前,甲醇汽车、天然气汽车、乙醇汽车都曾取得过进展,但在技术上不成熟导致难以大范围推广。当前,混合动力、氢燃料、纯电动车是新能源领域的热点,国家和相关企业投入也很大,但仍然面临技术成熟度欠缺、关键零部件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这都使规模化产业化的脚步放缓。

    田野介绍,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型在技术成熟度和配套零部件方面都还需要提高,研发好一些的车型是技术成熟,但国内配套零部件缺失,而大多数车型是技术和配套零部件都要改进,相关重要零部件都要依赖国外进口,这也是新能源车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念难接受

    时尚的流行规律是追新求变,但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大多数用户并没有在观念上完全接受这一新车型。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先有可接受的消费观念,才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在国内汽车市场,绝大多数人对汽车的喜好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求大求高档,把车看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盲目追求宽大高档的车型,而新能源汽车大多是紧凑车型,在外观上显得很“小巧”,不符合上述消费观念。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世豪表示,消费者的观念接受程度将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顺利程度。当前,国内消费者包括政府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观望态度,并没有从内心了解和接受新能源汽车,这就导致他们很难产生直接购买行为。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也认为,转变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消费者在观念上接受了新能源汽车,才会更多地购买。政府官员尤其要转变对新能源车的观念,并要坚决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多采购新能源车,这样借助官员的示范影响,个人消费者也会更快地接受新能源车。

    配套缺乏

    新能源车之所以新,主要体现在使用新技术新能源,而这种新技术新能源都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或添加燃料或充电。对于刚刚研发成功不久的新能源车型来说,资金投入已经非常巨大,如果再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完善维修网络,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不是一个企业或部门就能完成。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度本来就缓慢,相关部门及企业即使想建设配套设施也是心里没底,不敢有大投入,这些都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缺乏。

    福田汽车客车公司营销传播总监周旭认为,社会配套设施的跟进程度将决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相关部门要配备足够的补充新能源的设施,比如充电站、加气站等。另外,还要完善售后维修网络,这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统筹安排联合解决。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也认为,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使新能源汽车不能快速普及。比如,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挺快,但相关专业充电站设施比较缺乏,是电动车不能快速产业化的最大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车型越来越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将会快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