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政府采购与小排量汽车专题

作者:葛胜征 张哲 发布于:2006-07-21 16:40:42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小排量政府采购为何难突破

  小排量汽车的春天真的来了,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十大畅销轿车品牌中,排量在1.6升以下的占了一半以上。

  今年1~6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是夏利、凯越、伊兰特、桑塔纳、捷达、QQ、雅阁、领驭、旗云、花冠,这10个品牌共销售71.2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总量的39.47%。

  然而,小排量在政府采购市场的花园才刚刚发出绿芽,离满园春色还有不小的距离。江苏省刚刚结束的第一期省市联动汽车协议供货采购统计显示,虽然多个品牌的小排量汽车入围,但真正被采购的数量却寥寥无几。

节能环保门槛

  与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小排量汽车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价廉但性能差汽车的代名词,而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小排量车则是“精品小车”的代表。

  这对我国小排量汽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前些年,厂家还可以用地方“限小”作为借口,替小排量汽车品质低搪塞,那么如今,厂家能否抓住时机,尽快向市场推出节能、环保、安全性高、外形时尚的小排量汽车,将决定小排量汽车未来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 

  重庆力帆老总尹明善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小排量比以前品质提高很大。话虽如此,不少用户对小排量汽车依然心存顾虑。

  事实上,国家虽然发布了“限小”政策,但对其品质的要求并没有放松,反而更加严格了,尤其是尾气排放的要求。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中,小排量汽车前的关键定语是“节能环保型”。从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出台的“解限”政策分析,地方城市主管部门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用地方尾气排放标准把不环保的小排量新车卡在门外。

  对于节能,六部门下发的文件中重点提到: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要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汽油机升功率大于50KW,柴油机升功率大于40KW)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积极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其安全、节能、环保等性能。 

  这意味着,小排量汽车生产厂家必须有远见,把排放标准的起点调高。

安全舒适鸿沟

  除了节能、环保,对政府用户来说,安全性和舒适性才是直接体会到的性能和采购参考标准。很多时候,安全和舒适不能达到政府用户要求,使小排量汽车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门外。
 
  因而,提升小排量汽车品质的另外的关键要素是安全性和舒适性,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例如,拿碰撞安全性来说,在日本、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小排量汽车是精品车的代名词,既能做到节能、环保,通常还拥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能够获得NCAP四星级以上的碰撞评价。
 
  但在我国,国内汽车碰撞标准偏低,同时也很不完善,只有“通过”与“不通过”之分,侧面碰撞等关键标准缺位,缺乏第三方权威碰撞标准,国内部分小排量汽车的安全性与日本、欧洲同类产品相比差了一大截,这急需相关生产厂家大力改善,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完善、提高碰撞标准,提升小排量汽车的安全准入门槛。另外,在小排量汽车上装备ABS、EBD等更高级的电子主动安全配置也是大势所趋。
 
  另外,小排量汽车在外形等方面不够大气、沉稳,与政府采购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汽车采购的傅旭明认为,小排量汽车在发展多年后,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不过要在政府采购有所作为,还要对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甚,很多车型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命运,小排量汽车也不例外。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总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就认为,随着市场对产品环保和安全性能的重视,尾气排放标准和车体碰撞检验方式越来越严格,这也将直接导致价位在2~4万元的小排量车型将在未来几年被国内市场淘汰。(葛胜征) 
  



            政策解禁小排量汽车产销两旺

  今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取消针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措施。《意见》同时指出,今后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毫无疑问,解禁政策对众多车企来说无疑于一支兴奋剂。事实上,这些年来,“限小”政策让微车生产企业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各地相继出台限制小排量汽车的歧视性政策,不少企业不得不“舍小求大”,减少或放弃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大中排量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过去,小排量汽车往往和低技术、高排量、低安全联系在一起。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现在整体汽车行业拥有了大量代表新技术、高环保、高安全的小排量汽车,所以,小排量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意见》出台后,受到了国内小排量轿车生产企业的积极回应,中小型新车也层出不穷。天津一汽已拟定2006年20万辆的销售目标,夏利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能达到25万辆,而且去年成为单一品牌销量冠军。
 
  吉利汽车今年将增加小排量车产量,并在解禁城市调整营销规划和拓展销售渠道。吉利汽车把2006年的计划销售目标定为20万辆,这个销量比去年增加了40%~50%。吉利表示,如果最终各城市都解禁,吉利将在产能分配上做出调整,调高小排量车的产能,同时增大小排量车的营销力度。

  长安汽车表示,他们2006年的销售目标已经确定为全年75万辆,其中小排量汽车将占三分之二。长安将在未来投资30亿元,用于研发精品小排量车。上汽通用五菱今年计划生产7万辆,力争达到10万辆。到“十一五”末,将达到3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面对汽车厂商雄心勃勃的产销计划,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专家分析,生产商更应该提高技术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小排量车的性能。业内人士认为,小排量解禁并不是对现在市场上的全部小排量汽车的解禁,不符合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标准的车辆,仍将被限制。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符合发展和改革委条件的小排量车型只占原来限制车型的10%左右。由此可见,汽车厂家仅仅提高产能是不够的,还要在技术达标方面下足工夫。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完全取消了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为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开辟一条阳光大道,同时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是个机遇。(张哲)



            配备标准束缚小排量车采购

  汽车是政府采购的大宗货物之一,但并非由政府部门随意采购,相关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汽车配备标准。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发[1994]14号),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又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该《通知》明文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党政机关的其他公务用车一般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 

  虽然相关法规明文说明:这是“领导干部配备使用轿车的控制标准,不是必须达到的标准。”但在实际采购项目中,往往出现在配备标准内,所采购车型对配备标准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而目前小排量汽车在排量和价格方面都在配备标准规定的中低层次,反而使得小排量汽车在这两方面的优势不仅荡然无存,还成为不利因素。

  配备标准是否过时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联合下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的1999年,当时的汽车产业刚刚出现“井喷”式快速发展的苗头,每年的新车型很少,在政府采购中常见的依然是那些老车型。而关于价格和排量的要求,在当时看来都属于品质、性能较高的车型。“那时可供选择的车型有限。”南方某省政府采购中心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据统计,我国去年汽车总产值1.2万亿,产销670多万辆汽车,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一年新出的车型上百款,这在10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不仅车型空前丰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汽车的价格不断降低,而配置性能却不断提升。也就是说,以前25万元2.0排量的车型的配置和性能,在今天的20万元以内,2.0排量以下的车型中就可以找到。一些在低于配备标准的车型按当时的要求完全满足政府用户需要。

  1994年至1999年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就党政机关汽车配备标准发文规范,其理由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质量、档次提高,车种、车型不断增加,价格逐步下降,为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汽车配备标准,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如果以5年为一个调整期的话,现在距离1999年已经过去了7年,而且这7年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期,汽车的质量、档次提高更大,车种、车型更加丰富,价格也下降得更多。

  有业内人士因此提出,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了7年的飞速发展,各方面的性能品质都有很大提高,而汽车配备标准却保持不变,这显然不适合发展的需要,这同时也束缚了小排量汽车更好地参与政府采购。

  就高不就低 排除小排量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长30%,其中商用车增长6%、轿车增长55%以上,而轿车中增长最快的是1.0~1.6升排量的细分市场,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占整个轿车市场的56%以上。预计下半年,1.0~1.6升排量的轿车市场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不过,小排量汽车这种良好的势头,很难延伸到政府采购市场。

  根据目前汽车采购状况,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大多数采购人往往对所采购汽车按就高不就低的配备原则来选车,这无形中把满足需要的小排量汽车排除在外。

  吉利汽车老总李书福对此颇有微词,“现在的小排量汽车品质、服务都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满足官员需要,可小排量汽车远远低于相关法规的配备标准要求,反而使小排量汽车无法进入政府采购。”

  相关政府采购官员也很无奈,他们表示,在国家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采购人优先选择较高排量的汽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都想采购到更好的汽车。关键的问题还是汽车配备标准,如果配备标准不做实质性的调整,小排量在政府采购被大量采购,只能停留在呼吁的阶段。

  当前,很多小排量汽车企业都认识到了政府采购市场的重要,也有不少企业家对政府采购小排量汽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但是,目前还少有人提出对小汽车配备标准的调整要求。(葛胜征)



相在链接一:
               国外配车标准

  纵观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

  德国政府从联邦到各州乃至大城市区和各州县政府,都为一定级别官员配备公务用车。配备公务用车的标准是:联邦总统和联邦议院议长为奔驰450型;联邦总理和副总理为奔驰350型;各部部长为奔驰280型;各部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为奔驰230型;司局长级的官员,保证公务用车,但不配备专车。
 
  芬兰公车包括三大类。首先是专车:在芬兰共和国政府各部(总统除外)中,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享受配备固定车辆、固定司机的专车待遇。其次是公车:芬兰政府办公厅负责安排18位内阁成员公务用车。政府各部办公厅主任通常掌握3辆公车(包括小车和面包车)。以政府大部财政部为例,部内有3辆公车,供3位国务秘书公务使用,但不是专车。第三种是工作车。这是由公家(政府机构或公司)买车,公家出汽油费和负责保险维修,但由个人自己驾驶的车,既可执行公务也可私用。使用工作关系车的人首先是工作需要,其次是要有一定级别。在拥有30多个机构的赫尔辛基市政府共有“工作车”约30部。

  印度政府规定,只有内阁部长和副部长、文官中的秘书(相当于中国的常务副部长)、辅秘(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助理)和少数联秘(相当于中国的正局长)等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政府专车。除了少数联秘因工作需要配备专车外,其他联秘要办理公务,可临时要车,有的是两个联秘共用一辆车。联秘以下的各级官员原则上一律不配车,如果确因公务用车,经批准和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临时要车,办完事立即送还车辆。

  南非由交通部牵头修订和颁布了政府官员配车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国家公务员可根据自己的级别和工作需要,申请配备不同档次的轿车,并由个人承担一定的费用。具体做法:副处长级以下公务员只能配排气量1.6升以下的国产车;正处长至副局长级别的官员可配备排气量2升以下的国产车。至于正局长以上的官员,不论什么级别,在购车时需自己支付1/3左右的购车款。车子越好,自己交的钱就越多。

相关链接二:
          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1999年)

  一、党政机关车辆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国家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二、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三、党政机关的其他公务用车一般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因特殊公务,确需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上、价格25万元以上轿车的,中央党政机关分别由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地方党政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审批。

  四、领导干部现已配备使用的轿车,要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更新标准的,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更换,避免造成浪费。

  五、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配备使用和更新车辆,由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购置资金情况,在坚持排气量和价格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车辆价格、性能、耗油、维修费用等因素,按照等价择优、等质择廉的原则,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公开竞价,统一购置、配备。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