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建议发展适应中国国情汽车战略
作者: 发布于:2015-07-27 16:07:13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盛大开幕了,作为汽车界的代表和委员,每年都会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今年也不例外,在车言车,这些车界大佬们为我们带来了汽车行业一个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从战略意义上讲,汽车并非简单的交通工具,而事关国家安全。刚从江淮汽车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左延安一口气拿出了19份议案,令人心生敬佩,在这19份议案中有一份从国防安全方面建议提高自主品牌汽车政府采购比例。他在议案中表示,在国际上,政府采购偏重于本国企业和自主品牌已是惯例,加拿大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不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必须对此作出战略前瞻性预应。
他从四点进行了说明,一是目前国内汽车业主要电子及通信系统几乎全部使用国外产品,面临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问题;二是作为汽车最核心技术的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行业,如发动机系统的控制,变速箱系统的控制,其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大型汽车集团手中,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三是国内导航产品基本依赖国外产品,一旦发生冲突或战争,面临巨大危胁;四是国内汽车电子产品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应加以扶持。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政府引导汽车产业链建立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尤其是电子控制类零部件和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共用技术平台;二是出台政府对共用技术平台的支持政策,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和可行有效的投入渠道。
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开放的汽车市场之一,全球差不多所有的汽车跨国集团都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但自主品牌要走出去,却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明晰中国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路径。2011年,在行业整体销量增幅不足3%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出口却实现了49.45%的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其中轿车出口同比增幅达107%,出口整车的平均价格与2010年相比略有上浮。但是,在出口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可小视:中国汽车出口品质鱼龙混杂,影响中国制造整体的品牌创建,“低价低质”的低端形象难以扭转;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研发能力不足导致“走出去”缺乏持续性;海外并购缺乏持续性。王凤英指出:国际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中国汽车整体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统一有效的行业协调和规范指引。
王凤英在另一份议案中,建议加强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绝对称得上是汽车界的明星,在大手笔收购沃尔沃并使之扭亏为盈后,他把目光投向了人们此前较少关注的车内空气污染。他在提案中指出:对于车内环境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其与高血压艾滋病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而人们在购车时,除对汽车的品牌型号外观特性等比较关注外,往往会忽视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实际上,在车厢这一狭小的空间内,存在着大量有害气体。一直以来,国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一直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众多车主对于新车扑鼻的异味,只能忍耐。近年来,媒体曾报道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也日渐增多。他建议:由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牵头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像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那样,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二是对于各地的检测机构必须要求通过国家的资质认证,能够出具国家认可和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三是尽快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转变到国家强制性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则在建议中阐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并未产生与之相称的大汽车集团;自主品牌影响力较弱,没有创造出知名的全球品牌;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一旦打起价格战,本来就弱小的自主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威胁;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还不够快。李维斗建议:大力推动产业战略重组,提高汽车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认真研究适应中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