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群体久病缠身 汽车专家库人数少
“评标专家手中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却不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面对质疑和投诉,找到责任人也很难。如果让评分有失公允的专家承担责任,那更是难上加难。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是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江苏省淮安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人员戈新美无奈地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评标专家这一群体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有时是专家自身的问题,有时是政策规定存在一定疏漏所致。
进行培训 难
2008年政府采购的工作要点之一,就是要加大对评审专家的培训力度,确定与实际结合紧密地培训内容。着手研究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准则和岗位标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也提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学习。
但在实际中却很困难。福建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工作人员林少娟介绍:“评标专家人数太多,福建省有4000人左右,这些专家分布在各个领域、区域,工作和职业性质各不相同,很难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魏承玉提出,专家的培训费是一笔较大的支出,需要很大的财政支持才可以。
据记者了解,现在大部分省份都没有组织对评标专家进行培训,所以很多专家并不清楚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程序,同时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也不了解,在评标时难免会有偏颇。
汽车专家库人数 少
据了解,汽车评标专家在各省专家库中的占的比例很小,只有几十个或者上百个。这些汽车评标专家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
青岛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科长侯传华介绍,汽车采购大部分是零散采购,很多时候都是采购人指定品牌,对比的就是价格而已,所以专家评标的意义不是很大。现在针对零散采购,汽车一般实行协议供货,协议供货一般是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公开招标,所以在汽车评标中,专家的出镜率不是很高,汽车专家库中人数少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事实上,日常也有不少大批量公务用车的采购,此时就需要公开招标,汽车评标专家必不可少。但因为汽车专家库中人数有限,同一专家出现得频率比较高,这违反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评审专家原则上在一年之内不得连续三次参加政府采购评审工作”。如此,经常参与某个省份投标的汽车厂商,很容易摸清此省汽车评标专家的人数和具体人员。
同时,由于汽车专家库人员少,专家抽取时可选择的范围就缩小了。其实,有不少汽车评标专家对汽车技术和市场并不太清楚,却被屡屡抽到参与汽车评标。
离退休人员 多
“离退休人员在评标专家中占有一定比例,不是个别现象。”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章家菊介绍。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规定:凡符合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均可向财政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自我推荐,也可以由所在单位或本行业其他专家推荐。所以,专家库里有很大一部分专家属于离退休人员。
湖南省省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负责汽车采购的鄢豪介绍,汽车评标中,离退休人员参与评标的几率较大,那些在职的、走在第一线的汽车专家反而参与的较少,因为他们大都比较忙,而且专家评标的费用对其并不具有吸引力。
令人烦恼的是请不到‘一线’的专家,对最终的招标结果影响较大。不少离退休人员虽然平时仍很注意学习,但很难站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沿,对现在的汽车技术也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
专家库中企业人员 缺席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评审专家不得参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政府采购项目的评审活动。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评审项目,如受到邀请,应主动提出回避。
有利害关系主要是指三年内曾在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中任职(包括一般工作)或担任顾问,配偶或直系亲属在参加该采购项目的供应商中任职或担任顾问,与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发生过法律纠纷,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标的情况。
汽车厂商纷纷表示,他们对汽车的技术、市场等了解得最为清楚,对每个汽车企业的产品了若指掌,是否物有所值也有大概的判断。如果由他们担任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应该是比较科学的。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科长方诗庆表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操作机构不否认汽车厂商有这种实力。但同时也应注意,汽车厂商如果成为评标专家,如何约束其和自己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碰到与自己企业有关的项目都回避,那几乎所有的汽车项目,汽车企业人员都不能参与评标,也就失去了他们作为评标专家的意义。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