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选购车辆应避免五大安全误区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0-07-21 13:32:43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何谓汽车的安全性?如何才算安全?我们的政府用户对车辆的安全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安全性好的汽车价格都较高,也有人认为越重的车安全性就越好。然而实际上,目前许多政府用户对车辆安全的理解都存在着误区。在车型“泛滥”的当代,那些字母和数据时常会令人眩晕。《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汽车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车辆安全性理解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解析。

  误区一:车越重越安全

  在公务车市场,这样一种说法被广为流传,那就是越重的车就越安全。然而,从C-NCAP安全碰撞测试结果来看,日系车比美系德系车要轻很多,但碰撞成绩并不差,甚至好几款日系车型都名列前茅。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告诉《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车辆的安全性其实主要取决于车身设计的结构充分优化。他强调,并不是车越重越安全,轻量化车型也可以设计得非常安全。即使汽车上使用很轻的材料,如果采取高强度的加工工艺,也能达到很轻但弹性非常之好的效果。另外汽车设计师考虑安全问题时,不只是仅仅考虑驾乘人员的安全,还要考虑行人的安全。如果发生汽车与行人碰撞,车太重,刚性太大,容易把人撞死。

  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发改委要求2010年与2003年相比,中国国内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必须减少15%,要完成这个指标,没有轻量化不行。赵航还指出,轻量化的车在制动时惯性会更小,安全性也更高。而车辆的安全性不是主要由钢板的薄厚来决定的,车身设计的钢架结构、受力程度也都是决定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误区二:安全气囊越多越好

  在这一点上产生错误认识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人认为有了安全气囊就不用系安全带了。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专家黄世霖教授解释说,其实安全气囊的数量并不能决定车辆安全性的标准,因为气囊的弹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果车速过快时发生碰撞,而气囊弹出的速度不及碰撞产生结果的速度,驾驶员就会很危险,从这一点上看安全气囊的数量多与少都无关紧要了;另外气囊的弹出需要速度、力度以及角度等各方面的条件,且气囊只是在事故发生时起到辅助保护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低速、轻微事故中保险带以及车身的刚性远比气囊数量上更有作用。

  误区三:价格越贵越安全

  通常来讲,价格越贵的的车配置自然就越高,那么针对安全性能方面所下的功夫也就越多,这个是包括政府用户在内的许多消费者的普遍共识。

  然而,黄世霖指出,价格昂贵的汽车未必具有相对良好的安全性,价格低廉的车型也未必安全性不好,同等价位不同车型的安全性也千差万别。现实生活当中,也出现过不少高低档价位车型的安全性对比鲜明的例子,有些价格昂贵的车型在碰撞后简直惨不忍睹,而有些价位低廉的车型在发生意外后却保护了乘客的安全。因此,价格并不是界定车辆安全的惟一标尺。

  误区四:电子安全系统是万能的

  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电子辅助安全系统被运用到汽车之上。

  电子安全系统真正的作用是帮助驾驶员在失控状态下稳定车身,减少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率。这也意味着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电子安全系统是防范于未然的补救措施之一。赵航指出,那些以为自己车上装备有ESP或者VSC就可以随意驾驶的心态反而是极其危险的。

  误区五:车皮越薄越不安全

  德系车在公务车市场中占的比例一直都非常大,除了因为它们较早进入了公务车市场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外,记者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它们使用的钢板厚、重量大被政府用户视为安全性能佳,这也是其畅销的重要因素。

  资深汽车专家陈新亚对此作出解答,汽车结构表面那一层钢板确实很薄,其实每种车薄厚差异不大,它就起到一个表面覆盖作用,关系到车身造型美观程度,还可以防风避雨。在汽车真正出现事故、发生碰撞的时候,起根本作用的不是钢板,而是车身的骨架,在表皮下面还隐藏一个大的骨架。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鸟笼式设计,我们看到鸟笼里面有骨架,外面蒙着罩着,安全性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不论车身钣金是软还是硬,真正在汽车出现碰撞的时候,它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抵抗撞击力,保护乘员的还是表皮下的车身骨架。钢板的设计和车身的设计非常重要,吸能和反冲分散等这些设计体现的是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