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应在各种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安全,但任何一个小的技术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传感器误读、算法漏洞或网络攻击等,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因误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47%,其中62%的事故发生在高速公路场景。那么,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务用车,采购需求该如何设置智能化配置呢?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布了哪些标准?
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评审因素需体现主被动安全
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悉,为提升产品安全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9年起陆续启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据了解,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标准分为基础类标准、产品及技术类标准、功能安全类标准,信息安全类标准。
据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 44495—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GB 44496—2024)、《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GB 44497—2024)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
《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为行业监管提供明确的汽车信息安全技术依据,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用户信息安全;《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有助于规范软件升级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为,提升软件升级功能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水平;《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分析与责任判定提供有力的技术依据。
国家现在大力倡导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而智能网联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集中采购机构人员告诉记者,采购文件中对智能网联的评审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被动安全方面,例如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LDW车道偏离预警、LKA车道保持辅助、FCW碰撞预警、DMS疲劳驾驶监测、BSM盲点监测、RVA倒车影像和APA自动泊车系统等。车辆辅助驾驶系统配置的多少跟价格挂钩,公务用车应结合采购预算与安全需求,提出实用的需求,比如配备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LDW车道偏离预警和LKA车道保持辅助等常规功能,像APA自动泊车功能的需求较少。
智能网联汽车如何系紧“安全带”
可喜的是,我国辅助驾驶技术将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9月17日,《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从多个维度规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能力。比如要求车企必须明确标注辅助驾驶系统所适用的场景、道路类型、天气条件和能力的边界,避免驾驶员因误解系统功能而过度依赖。强调产品的“安全”基线是此次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最重要的核心。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规定,驾驶自动化分为0级至5级,2级是组合驾驶辅助(以下简称L2级)。为什么国家要专门出台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要求呢?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L2级辅助驾驶技术相对成熟,已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验证,能够在特定情况下帮助驾驶员完成一些驾驶操作,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但在使用过程中,部分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等情况,过度依赖系统导致分心驾驶,所以国家才出台此强制性国家标准。
汽车厂商普遍建议,公务用车采购要注意汽车厂商对辅助驾驶的表述,应在采购文件中要求汽车厂商不能夸大宣传、虚假营销,功能命名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