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骗补行为恶劣
新能源车企应戒掉“政策依赖症”
最近几日,与新能源汽车骗补相关的话题成为汽车圈的热点。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四部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将对此事进行全面核查。
新能源汽车领域骗补现象引关注。
我国迄今推出的多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在促进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策支持和补贴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几年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不过也早就有声音表示数字“不太对劲”。
《资本论》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和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催生了大量骗补者。媒体曝光的新能源汽车骗补现状触目惊心。骗补的主要方式是,部分电动车厂和租赁运营公司以循环使用电池组装配整车方式,以少充多,轻易便套取上亿元的新能源补贴,其中相当一部分车型并未进入市场,仅仅是骗取补贴的工具。
毋庸置疑,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培育初期市场,但长期执行消费补贴,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紧盯政策去设定产品,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形成新的产业过剩。
通过非法手段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曾经在社会上造成过恶劣影响。国家给予财政支持的几大行业,比如家电、光伏、新材料等,都出现过骗补的先例。如今,新能源汽车站上了政策风口,甚至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有不少企业是冲补贴来的。
在政府采购领域,也有不少患上“政策依赖症”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呼吁政府采购出台扶持政策上,比如,要求为“国内知名品牌”加分、优先购买本地企业产品等,抱侥幸的心理,钻政策的空子,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应以新能源骗补为戒,对“政策依赖症”的企业提高警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下一篇:北京行政副中心公车改为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