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领导团队专访:响应自主创新号召 培养研发团队
嘉宾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姚一鸣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本部本部长 郁俊
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吴庆宏
理念S1引申出了“合资自主品牌”这个概念,但大多数人对“合资自主”这个身份并不是特别了解。广汽本田是出于什么原因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哪些技术是广本自主研发的?合资自主是否也应在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品牌的范围内?在理念S1下线当天,广汽本田的领导团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自主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源泉
《政府采购信息报》:多年来,广汽本田依靠合资车型树立了一线的品牌形象,销量也很突出。今天,广汽本田为何要花费三年的时间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姚一鸣: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众所周知,广汽本田12年前引进了跟世界同步的第一款产品雅阁,广本做到了起步就与世界同步。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国,这与多年来合资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贡献是分不开的。这条路我们走了十多年,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国家给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号召,那就是自主创新,而作为汽车企业,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年的积累、调研、研发有了今天的合资自主理念品牌,理念S1的下线,让我觉得我们走的这条路非常正确,因为我们找到了合资企业如何搞自主创新的路径。如果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不搞创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未来会怎么样?合资企业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广本理念S1的下线是给大家对这个命题的答复。
理念的研发和诞生让我们收获了两点:一是产品;二是我们更加收获了一个广汽本田自己的研发团队,把广汽本田从单纯的汽车制造企业升级为一个完整的汽车企业,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虽然现在这个研发团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会慢慢丰满起来。
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
《政府采购信息报》:有业内人士说理念S1的外观是在思迪的基础上改的。请问,广汽本田理念S1的自主研发部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吴庆宏:最早启动理念项目时我们的研发团队首先到市场亲自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得出的结果主要是拥有广本的品质,造型大气,理念就是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来做设计与开发的。虽然理念S1外形看上去改动不是很多,但做了很多内部工作,从造型、设计甚至试验,都是立足中国市场,使用中国材料。同时,很多图纸也是由广汽本田研发公司出图的。
《政府采购信息报》:在理念S1的研发当中,日本的专家是主担当,给中国团队进行指导,两方的分工是什么?中国研发团队承担了哪些以前没有承担的任务?
吴庆宏:广汽本田研发公司团队是由中日双方人员组成的,成立时间只有三年多,中方研发人员的组成一部分是有经验的,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而日方专家都是拥有几十年开发经验的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日方专家是在第一层的,第二层是有经验的中方人员,第三层是新人。通过一个车型,中方研发团队亲身体验了调查、造型、研发、试验等整个过程,这是一种收获。随着开发的车型越来越多,中方研发人员也会慢慢成长,成为开发领域的专家,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姚一鸣:广汽本田研发公司规划第一款车在日本专家的带领下完成,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试验的过程,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中方研发人员培养成主开发团队。
合资自主也应获政府采购支持
《政府采购信息报》: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而政府采购以体现国家政策功能为目标,今后公务车会加大对自主品牌的采购力度。在您看来,合资自主品牌的概念是否和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品牌一样?
郁俊:理念是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广汽本田研究开发公司对理念品牌及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其研发体系、研发团队、研发思路完全是中国本土化的,理念S1的目标市场对象是中国消费者。
“理念”品牌和广汽集团旗下的其他自主品牌一样,都是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资自主品牌也需要自主创新,今天理念S1下线来了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这就是政府对合资自主品牌的支持,所以合资自主理应在政府采购扶持的范围内。
上一篇:新MG3上市 享受国家节能补贴
下一篇:广本正从制造企业向创造企业转变
-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数控车床更正公告
- 鄢陵县水质检测车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银川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府采购银川市行政中心2016年维修改造项目---屋面防水及地上停车场、直燃机烟道维修改造公开招标更正公告2号
- 衡水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车辆采购项目二次公开招标采购公告
- 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管网、停车场铺装及绿化工程变更公告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电动巡逻车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市售车用油品及添加剂质量专项抽查政府采购项目第三包:市售油品质量摸底更正公告
- 江西恒鑫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关于东湖区大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纯电动封闭式道路清扫车采购项目【项目编号:JXHXZB2016-004-04】第二次竞争性谈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