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世博部分公务车将封存 外牌车不受限制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0-01-07 15:39:17 来源:青年报

  昨天,市建设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通过东方网与市民网聊时透露,世博会期间,本市不会针对使用外地牌照的私家车进行限制。另外,由于上海世博期间整个交通情况一直倍受市民关注,对此,黄融表示,世博会主要体现公交优先,到了世博会的时候,公交系统也会进一步的增强。
  
  世博期间外牌政策不变
  
  在昨天1个小时的访谈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对世博期间私家车运行情况非常关注。黄融表示,除了高峰期的高架道路限制外牌,平时都是“一视同仁”的。世博会期间本市将不会有针对外地牌照车辆的专门限制。“现在市区对外地牌照车辆唯一的限制就是在早晚高峰的时候,我们的高架系统是不鼓励外地牌照走的,世博会的时候也是一样”。
  
  据透露,届时,机关单位会封存一些公务车,以减少对道路系统的干扰。同时,建交委也做了一些储备方案。“比如说在世博的主要通道,我们采取一些限号的措施。如果交通量在整个方案的可控范围里面,尽可能不用这个措施。如果交通量急剧上升,肯定要采用这些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不仅是对外地牌照的,外地牌照和本地牌照是一个待遇的。”黄融说。
  
  公交专用道将强化
  
  因为上海道路资源不是很丰富,导致市民对世博期间公共交通情况的担忧,黄融表示,市民不必过于担心,到了世博会的时候,公交系统也会进一步的增强。据了解,现在上海每天的出行量大概是5000万人次一天,一个人如果出去进来算两次,通过我们公交解决的大概在1500万人次/天。世博期间我们估计人流量在7000万人次到1亿人次左右,我们目前是按照7000万人次来算,世博会184天里平均每天是40万人次,分解到全市的5000万人次或者利用公交的1500万人次,数量还是很小的。不过黄融表示,“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客流的不均衡性以及时间和空间上不确定因素,在某个特定地区,也就是在世博的场馆周边,一下子聚集到40万人次,对这个地区的交通会带来影响。”
  
  据悉,公交会承担全市的出行以及世博会游客的出行,其中轨道交通要承担50%,届时,公交系统也会进一步的增强。“我们这次主要体现公交优先,比如说我们提出用中环线作为世博的专用通道。因为中环线相对来说路比较宽,会对其他车干扰更少。另外,在市区我们强化公交专用道,把公交专用道和世博专用通道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正常的城市生活,同时又不干扰我们其他车辆的运行,又能使我们的游客最快的时间进入世博园区。世博园区里面的场馆很多,都很精彩,所以每位游客都希望尽早到达世博园区,有更多的时间在世博园区里面参观游览。”黄融指出。
  
  经适房建设不受世博影响
  
  据介绍,围绕世博的举办,施工的限制措施主要是在世博园区周边。“我们划了25平方公里。这25平方公里是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的,这个控制主要是怕干扰世博的交通。比如说,对25平方公里的工地限制挖土以及噪音,如果是内部的装修就适当地放宽。另外还划分了45平方公里的区域,主要是限制道路开挖。”黄融表示,建交委对于世博期间的正常施工还是予以放行的,尤其是对于经济适用房。
  
  4000辆世博专车随时待命
  
  有网友询问说,明年有很多游客来上海,会不会有电话订不到车的情况发生?黄融回答表示,世博会期间将会有全部通过电话和网络订车的世博专属车队来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我们专门组织了4000辆世博专属车,它的外观和标识与普通出租车不一样,有海宝与世博的会徽。这4000辆全部用电话来订,网上也可以预订。”据介绍,世博的专属车队一方面是服务于世博的场馆工作,另一方面服务于世博的展览区。
  
  黄融透露,和其他的出租车队有所不同的是,在交通管制时间这4000辆世博专属车也可以进入世博园区,解决部分特殊群体特殊的需求。晚上八九点钟时,这些世博专属车还会进入园区内接游客出园。
  
  另外,这次在出租车的服务方面,还设有一个语音系统,外地或者是国外来的游客,如果在交流上有困难的话,他可以直接拨打服务电话,就可直接和我们的语音中心联系,到达他想要到的目的地。
  
  轨道交通加班至0点
  
  据了解,上海目前的11条轨道交通,中有5条可到达世博园区附近。黄融透露,面上的轨道交通按照预定的方案晚上10点半结束,但这5条轨道交通是到凌晨零点结束。“也就是说世博会闭馆的时间是晚上10点30,我们轨道交通比他们晚。”
  
  另外,为了保证游客能通过轨道交通和公交车到家,轨道交通相应站点的公交线路也一样会延长运营时间。黄融还透露,“我们还考虑到世博万一出现突发事件,怎么最大限度、最快的速度撤离,也制定了一些预警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汽车频道
  



 政府采购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政府采购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或“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采购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