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加快提高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作者:王小广 发布于:2006-09-01 13:06:29 来源:中国汽车报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三类自主创新能力,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认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我们相对更长远的目标,是创新所要瞄准的方向。现阶段集成创新的重点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其中加强汽车的集成创新能力尤其关键,因为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工业”,是工业的集大成者。因此,提高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加快工业化、提高国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是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关键是树立信心,并持之以恒。发展是一种不断累积的过程,不是一种等待或天赐良机。放弃汽车工业自主品牌与研发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要从小做起,自主必须要有自主的意识,不能自己打败自己,把自己置于“肯定不能”的弱者地位。更为关键的是:一个国家,对战略性产业不能放弃、更不能甘愿放弃。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自立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标志,是战略性产业,放弃它,不仅放弃的是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放弃长期发展权,是放弃中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在我看来,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机遇在未来10~15年,把握不好,就会失去这一战略性产业,国家工业化将会被延迟。所谓“自主发展要花几十年、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说法是极不负责的“借口”,是无能的表现。不放弃、有信心、加倍努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二是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基本战略是“立足低端、瞄准中端、暂时放弃高端”。“立足低端”就是以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为突破,逐步向上累积开发。汽车自主发展以经济型轿车(中低档轿车)的开发为突破口,主要是因为这样有三大优势,最容易获得成功。第一大优势是经济型轿车对应的是汽车市场细分中最大的消费群体,同时它与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这一中下水平相适应。第二个优势是这样做实际上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失败主义情绪往往产生于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过高,处处碰壁,最后失去信心。从容易做起,培育发展的信心,再逐步升级,我们称之为“成功制造成功”定律。第三大优势是跨国公司已在相当长时间内放弃了中低档车的生产,像美国和欧洲大汽车企业生产的大众型车在我国都属于中档车。这正好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不必与其正面竞争。

  三是实施品牌优先战略,扶持自主品牌发展。汽车工业自主发展不是国外产品或品牌的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经营是国际化或全球化一种避免经济和文化冲突的策略或必要过程,但不是自主发展过程。许多国内大汽车企业对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大唱赞歌不外乎是利益驱动,不是战略驱动,是中国市场被国外品牌本地化,自己品牌没了或者根本无法建立起来,这才是问题所在。一个产品或一个行业,没有自主品牌做支撑,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就只能处于“低层”,甚至是依附的地位。汽车产品不像其他产品,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因此,要成为中国汽车大市场的主导者或有地位的竞争者,就要有自主品牌,不是靠贴牌,更不是靠将国外著名品牌本土化。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战略转换点,要加大对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自主品牌的开发实施税收抵扣政策;同时,加大从法津上保护国内品牌的力度,防止跨国大汽车集团和国内的合资者利用垄断权力和行政权力压制国内品牌的成长。没有品牌的自立就难以有零部件发展的自立,因为有自主品牌才可能有自主产业链,所有的外商品牌都有自己独立的零部件供应链,国内零部件企业很难打入其产业链,即使可以打入,他们也会对其实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汽车自主品牌的形成包括形成强势的整车品牌及自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生产链,而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融入全球汽车供应生产链。

  四是全力培育第二梯队,打造自主产业链。第二梯队或第二批企业崛起并成功,是一个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标志,或必然的规律。第一是先驱和先烈,第二是集大成者,彩电业如此,电脑业如此,甚至政治和经济各方面都如此。从发展的潜力来看,能够在自主创新中大有作为并最终取胜的是两支属于第二梯队的力量。一支是近几年已经出现的,被称为第三支力量的新兴汽车企业,如安徽奇瑞、长安汽车、福田汽车等,他们目前位于前10名的5~10位。第二支力量就是私人企业,这里包括生产整车的吉利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万向等知名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品牌培育上,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这两支力量。特别是要提高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因此,要打破行政垄断并抑制市场垄断,要继续放松对轿车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非轿车企业或优势零部件企业进入轿车整车生产领域,延伸品牌,加深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程度。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