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车市预期降价之利与弊

作者:黄少华 发布于:2005-08-16 15:21:38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今年上半年车市稳定,受产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汽车价格下滑较上半年明显。”发改委的预测,一经媒体发布和炒作,就成了车市的4字箴言:“车价必降”。而且,有媒体预测,降价风暴将提前到来,“十一”黄金周可能将成为今年车市的分水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王青介绍,根据上半年对车价的监控,进入6月份,各种车型的价格已经有下滑的迹象。而近期,北京现代、神龙汽车、一汽丰田等厂家纷纷调高今年的销售目标,最高增幅达30%。如此,如果消费者不配合的话,必将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 

  经历了去年车市的“残酷考验”,汽车厂家已经学会了观察市场和自我救赎,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即是其中之一。如果连远离市场的消费者都能准确预测市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处在市场第一线的厂家会一如既往的“飞蛾扑火”呢? 

  也许,在多数专家和媒体都预测降价潮即将涌来之时,厂家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甚至再次采取“饥饿疗法”,控制产量,那后果将会如何呢? 

  两败俱伤。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近日,有业内同仁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说,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这就是市场,依照经济规律,但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正因为这样,市场才充满活力,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除了价格之外,近期业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汽车厂家利润下滑的问题。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5月,汽车行业6244家企业实现利润167.1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07%,其中,一季度利润同比更是下滑了约100亿元,下滑78%。
 
  这个时候,我们还能欢欣鼓舞的期待车价下跌吗?不能。 

  其一,买的没有卖的精,堤内损失堤外补,厂家可以通过提高零部件和维修价格,弥补降低的车价;其二,汽车作为与交通、生命安全都有关系的商品,价格并不是购买时惟一值得关注的,还应该包括品牌、质量、环境污染等因素;其三,作为销量最大的“塔基”,大部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已触底,没有太大的降价空间。 

  这样说,可能会引起很多消费者的不满,或许还有可能被称之为“托儿”。因为,随着国内轿车市场的两极分化,没有太大利润空间的经济型轿车,往往降价声不绝于耳,因为这些车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是工薪阶层。反倒是价格还相对较高的高档车,因为其消费者对价格不太敏感,没有太多降价诉求。 

  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尴尬境况。日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在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的购买力难以持续支撑这么大的销量,虽然持币待购的能量还在释放,但高峰已过,市场总体销量可能开始回落。看清这种态势,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厂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继续健康向前发展,需要的是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