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汽车网_汽车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汽车业尚存七大隐忧

作者:张齐 发布于:2004-12-01 14:08:37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目前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需要改进之处却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的瓶颈。

    自主品牌边缘化

    在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时,业内人士对中国汽车业的担忧主要体现在2006年7月1日后,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是否会对国内汽车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随着大部分市场上进口主流车型陆续投入国产,纯粹的进口车已被挤压向6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发展,跨国公司正在用本土化生产的方式将中国汽车市场联手垄断。无论是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还是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跨国品牌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优势,对国内消费者具有很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低廉的价格几乎是民族自主品牌惟一的竞争筹码,而在成本控制水平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情况下,价格大战对国际巨头是撇油,而对于民族自主品牌却无异是放血割肉,中国汽车业入世三年来的贸易保护政策不算成功。

    核心技术空白

    目前国内合资汽车厂家均采取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成熟的产品进行组装生产或进行适应性改造。为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获取最大利益,跨国公司采用了拖延向中国市场投放换代车型的策略,中国汽车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虽然最早引入的桑塔纳车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帕萨特、POLO等近年来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也已超过70%,但合资工厂的操作仍停留在装配的层面上,距离整车开发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的装配中心之一。

    盲目投资产能过剩

    入世三年来,各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建立合资工厂。一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一汽轿车马自达、北京现代、东风本田、东风标致、长安福特成厂家相继建成投产;国内各类国有、民间资本也争先恐后挤上造车的寻宝船,轿车产能大幅提升。早在车市一路飘红,厂家疯狂扩产的2003年8月10日,法新社的一篇题为《迅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前有险滩》的文章中指出,由于国内外制造商盲目竞争,中国汽车市场已接近于过热,预计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有100多家中国汽车公司倒闭,另有几家外国企业迅速撤出。而当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2004年由于新的生产线不断上马,轿车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更为严峻,预计全年有40万辆轿车滞销而尘封在停车场。

    KD件组装成风

    “KD”就是指“散件组装”,其又分为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以及DKD(白车身大总成)。由于KD方式启动成本小且能比整车进口节省关税,北京现代的索娜塔、上海通用五菱Spark、一汽轿车马自达M6、一汽轿车奥迪A4、神龙汽车赛纳、华晨宝马等近3年内引进的车型启动时均采用“KD”方式。2003年中国80亿美元的汽车进口配额中有近70亿美元用于KD件进口。KD件的横行极大阻碍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正常发展。

    物流水平低下

    高水平的零部件物流与整车物流是汽车厂家提升生产效率、控制产品成本的先决条件,国际上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水平比重为10%左右,日本为12%;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为16%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比重指标大约在20%。我国车辆的运输成本是欧洲或美国的3倍,全国运输汽车的空驶率约37%,其中汽车物流企业车辆空驶率达39%,存在着回程空驶、资源浪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

    劳动生产率低下

    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都是形成产业优势的一大利好因素,中国生产的家电行业、服装行业通过优胜劣汰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却远远高于汽车发达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除了税率差异、贷款利率差异、物流成本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机构繁冗,生产自动化程度低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抵消了


国内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工业基础薄弱

    汽车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水平的最好体现,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汽车对钢材,电子、模具制造等方面需求。目前汽车许多关键件如制动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电子装置等,多依赖国外进口和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生产。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发展滞后,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已严重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