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产业规划即将出台
作者: 发布于:2015-07-06 17:02:5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受政府鼓励政策和商业模式试水等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进入提速阶段。
3月26日,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
4月6日,上海首批私家纯电动汽车顺利挂上上海牌照,8位私家车主均享受到10万元政府补贴,其中6万元来自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4万元来自上海市政府的购车补贴。同时,嘉定区安亭镇国际汽车城4月底将建成100多个充电桩配套投入使用,这意味酝酿半年之久的上海纯电动汽车进入商业模式测试阶段。据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市或将在近期出台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政策。
除上海外,未来长春、杭州和合肥也将展开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工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新规划提升至国家战略
日前有消息指出,中国将放弃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取而代之的是工信部牵头、发改委参与的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4月6日,工信部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明确了上述说法。
与此前汽车振兴规划的短期性不同,《规划》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旨在布置汽车产业新局。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在未来10年计划投资额将达1000亿元,销量规模锁定世界第一。
实际上,《规划》的目标是将中国由汽车大国打造成为汽车强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品牌创新市场份额,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鼓励企业重组兼并形成大型汽车集团。
日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已经有明确的描述:“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根据业内披露的《规划》内容,“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
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目标又分为两步走,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同时,2015年要实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其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要占50%。
《规划》还首次明确,从2011到2020年的10年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在研发、生产、配套、税收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同时《规划》还对保障措施从财政、税收、奖罚措施、管理制度等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比如,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购置税和消费税。按《规划》设计,列入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将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规划》中还强制政府采购推动规模化,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推广仍需商业路线
尽管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上投资巨大,但业内人士普遍观点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要依靠商业路线。
益普索汽车研究副总监叶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政策对产业的推动显而易见,但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政府产业推动力往往在产业发展动力最后端,新能源汽车进入产业化,还是要让企业生产和私人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私家纯电动汽车突破了不能上牌的局限,但推广仍遇到不少瓶颈,纯电动汽车在使用和价格上都有很大局限性。一是私家电动汽车不能大范围行驶;二是价格仍然较高,如一辆22万元的纯电动车,通过补贴后可以节省10万元,但相关税费还是按照22万元计算;三是尽管充电使用成本低,但纯电动汽车维修以及电池更换成本会比较高。
尽管政府鼓励试水私家消费,但目前纯电动车是否完全符合私家车消费需求仍然无可论证。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就对记者表示,纯电动汽车试点应先从公交系统开始,进入私人领域仍为时过早,主要阻力是成本和稳定性。
不过一些企业仍试图推出低价纯电动汽车扩大私人消费。去年世博会期间,东风汽车总经理卢锋曾表示,“我们计划未来两年内生产两座、价格在5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
这种价格低廉的纯电动汽车被称为低速电动汽车,仅满足区域内使用。饶达表示,“一般低速电动汽车搭载的是铅酸电池,这是过去的技术,不是高技术电池,因此不鼓励发展这样的电动汽车。”
饶达说,“纯电动汽车是高端科技产品,靠低端产品起不了家,一是低端电动汽车产品盈利能力有限,二是搭载高科技电池成本较高,这种商业路线根本实现不了。”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